4月24日消息,行業分析機構IDC最新的報告顯示,2021中國隱私計算市場規模突破8.6億元。從收入形態而言,市場收入主要來源于產品售賣或平臺建設方面的費用,大量技術服務商的應收規模仍然處于億級以下水平。
在應用方面,金融機構聯合風控與政務數據開放是當前隱私計算主流應用場景,相關技術在生物醫療與能源制造行業的落地與商業模式實現仍有待探索。
IDC認為,金融機構較為完善的信息化建設與數字化水平,以及圍繞聯合風控、聯合營銷場景迫切的外部數據引入需求,使其在隱私計算的部署實踐上走在了前列。
而生物醫療方面,IDC提到,圍繞隱私計算的醫院評級、醫療科研、新藥研發、疾病輔助診斷、保險核保等需求逐漸凸顯。能源方面調動分散的智能家居、遠程監控等物聯網數據,更好地進行電力消耗預測,挖掘電力數據價值的試點也已開展。但受限于高度的非結構化數據、數據資產更為敏感、更需要權屬劃分的現狀,相應場景的推廣仍需更加可行且普適的方案。
報告顯示,中國隱私計算產品以融合的技術輸出路線為主:技術初期,廠商普遍同時支持機密計算、多方安全計算、聯邦學習三項技術,以此支持聯合查詢、聯合統計和聯合建模的多樣需求,平滑對接客戶項目。
其中,聯邦學習支持率達到100%,機密計算因需要兼容或對接硬件廠商支持率相對較低。同時因為應用場景需求與當前通信復雜度影響,也有部分廠商在技術布局初期不提供多方安全計算技術模塊。
IDC中國高級分析師洪婉婷表示, 隨著隱私計算技術在效率、安全性上的進一步提升,技術提供商產業分工更加明確、數據運營更加體系化,隱私計算市場有望在未來實現超過110%的增長率。單一的隱私計算技術效能有限,這需要諸如區塊鏈、數據治理等技術的協作,也需要合規咨詢、交易機制等服務的加持。全棧的技術與服務體系會將數據要素市場發展推向新的增速水平與高度。